学校主页  |  EN
位置: 首页 - 学生天地 - 国旗下讲话 - 正文

以书籍打开自我阈限,用实践脱去胸中沉浊——张梦甜

发布时间:2022-04-11 作者:  点击数:

各位同学:

大家好!为响应本月“青春读书季”这一活动,我今天演讲的主题是“以书籍打开自我阈限,用实践脱去胸中沉浊”,翻译成人话,大抵是劝人读书。

劝人读书是件麻烦事,如同劝人好好学习一样,虽然无比正确,但也极易无聊,碰上青春年少思想独立的小火苗,搞不好还适得其反,一把青春飞扬的火,烧了你这好为人师的满腹牢骚。

读书的快乐,不爱读书的人可能想象不到;就如同打游戏的快乐,不爱打游戏的人可能也想象不到。读书有一种最简单的快乐,叫做“抽盲盒”的快乐。盲盒通常盒子上没有标注,只有在打开的那一刹那才会知道自己抽到了什么,这种随机化的体验、不确定的刺激,让广大中小学生欲罢不能。读书也是这样的,虽然它的封面上有个书名,但是在你彻底翻完它之前,你都不能确定它到底是一本怎样的书,会和你发生怎样奇妙的化学反应,会以怎样的形态影响你今后的人生。

比如,十几年前,那时候张老师我还是一名高三的张姓同学,遇见了一本名为《乡村教师》的书,看封皮以为是感动中国,翻内容才知道是科幻小说。它讲了由于知识记忆遗传的原因,高等文明碾压低等文明,而地球上的人类,知识记忆无法先天遗传,却仍然独立发展出了一条欣欣向荣的文明路径,这让高等文明非常震惊,并决定保存这个星球的文明火种。

碳基文明的人类,并不似硅基文明的电脑,能够生来遗传到先世的知识文明,每一个新生的个体,都是一张懵懂无知的白纸。那是什么让人类文明得以绵延不绝而璀璨至今?在这本书的书名中,我们看到了答案——是教育,是一代一代传道授业的教师,是一代一代言传身教的父母,是一代一代前贤至圣留下的书籍。从那一刻起,张同学就决心要成为一位人民教师,要成为这数万年来人类文明薪火不息代代传承中的一环。

与其他盲盒不同,在书籍这个盲盒打开的瞬间,对于你而言,它往往只是一个平常的午后;可是,在你看完后合上它的那一刻,以后的日子里,它于你也许是浮萍,只是偶然地聚散;也许是星斗,能够照亮你潜在迷茫的夜晚。就如同《乡村教师》这样一本科幻小说,给了当时正读高三的我要成为人民教师的信念,支撑着智识堪比刘姥姥、体力不如林黛玉的张姓同学,度过了每一个披星戴月的清晨,蹚过了每一个兵荒马乱的夜晚,在一路的颠簸流离与卑微狂妄中,洗尽铅华,暴涨油脂,最终成为了平凡而伟大的张老师。

当然了,读书开盲盒能开出自己愿意为之奋斗一生的事业,这属于开盲盒中乐透的行为。可是,恰恰是这种不确定性带来的缘分感,往往让人流连忘返。而且这种缘分,并不是一次性买卖,可能有些书籍当时只道是寻常,但是多年以后回想起,却会感慨万端。

读书,有时往往只是在你的心里种下一颗种子,而它什么时候生根发芽,能不能够花香满头、能不能够枝繁叶茂、能不能够壮硕参天,是要依赖于你后续的人生成长的。很多同学都觉得自己读书,是仿佛读了,又仿佛没读。一本书,从头翻到尾,束之高阁后,隔个两三年,不要说真挚刻骨铭心,如果能清晰浮现脑海,都属于学霸行为。对此,不要难过,有时我们所谓的“忘记”,只是一时“不知从何提取”而已,而这个提取的窗口,就是我们自己切实体验的人生。换言之,人可以通过丰富自我的生命体认,来与所读书籍建立起新鲜而强壮的关联感通,从而常读常新,获得不断生长且独属于你的认知。

读书的盲盒快乐,在于给自己一个触碰未知的机会,用不可预见的“知”来打开已有的“知”的阈限;而读书的常读常新,在于给自己一个关联感通的空间,用身体力行的“知”来打开抽象的“知”的阈限。我忽然理解,为什么博尔赫斯在晚年几近失明的情况下,依然暗暗设想,天堂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。

愿各位同学也能在茫茫生命中找到自己的天堂。谢谢大家!


2022年4月11日


办公室电话:62784695

学校地址: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大街清华大学北侧


© 半岛娱乐-(中国)股份有限公司官网 京ICP备 05029635 号  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175号